日期:2025-10-20 07:13:53

文|十七
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
2025年10月,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表示"我们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从95%跌到了0%。"
这不是危言耸听,而是美国芯片巨头在中美科技博弈中遭遇的真实困境。
更让人意外的是黄仁勋还说:"现在所有股东的业绩预测都默认中国业务为零,任何新进展都算额外惊喜。"
这场看似矛盾的"退出与坚守",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商业逻辑和地缘政治博弈?

500亿美元的诱惑与"归零"的代价
黄仁勋不是第一次谈论中国市场的重要性,早在今年1月他就在访问深圳时透露,英伟达在华员工流失率仅为0.9%,是全球最低的。
4月再访北京时,他强调"中国是英伟达不可或缺的市场"。这种"不可或缺"并非空话。
根据英伟达财报,2025财年中国大陆地区收入达到171亿美元,占总营收的13.1%。更重要的是,黄仁勋预计2026年中国AI市场规模将达到500亿美元,这还不包括间接带动的生态价值。

用黄仁勋自己的比喻:"500亿美元就像波音公司,不是飞机的价值,而是整个波音公司的价值。"
然而从2024年4月开始,美国政府对华芯片出口管制不断升级。先是要求英伟达H20芯片出口必须获得许可。
随后在特朗普政府的推动下,这一限制进一步收紧。英伟达为此计提了55亿美元的资产减值,彭博分析师预计全年损失可能达到140亿至180亿美元。
更致命的是这种损失不仅仅是财务数字,黄仁勋在对话会上坦言:"我们不仅损失了55亿美元,还可能失去150亿美元的销售额。

以及价值30亿美元的税款。但最大的损失,是失去了与中国开发者和企业的长期合作机会。"
5月份在中国台北电脑展上,黄仁勋首次公开承认:"我们的份额从95%降到了50%,剩下的都是中国本土技术。"
当时外界普遍认为,这是英伟达在出口管制下的"战略收缩"。10月份在纽约对话会上,他却直接宣布"100%退出中国市场,份额从95%跌至0%"。

这种表述的转变,既可以理解为实际出货量的断崖下跌,也可能是话术策略的调整,向美国政府和股东释放"我们已经完全合规"的信号。
但数据显示的情况更复杂,2024年英伟达H20系列芯片在华出货量约为60万至80万枚,而某主流国产AI芯片的出货量约为30万至40万枚。

中国AI芯片的"逼出来的崛起"
英伟达市场份额的下滑,背后是中国芯片产业的快速自主化。这种变化并非一夜之间发生,而是外部压力倒逼出来的结果。
最典型的案例是今年年初引发全球关注的DeepSeek事件,这家中国创业公司推出的推理模型,让市场对"算力堆砌"的认知产生了根本性变化。
传统观点认为,训练大模型必须依赖数万张高性能GPU,但DeepSeek用相对较少的算力资源,实现了接近甚至超越国际主流模型的性能。

黄仁勋对此的评价颇为耐人寻味,他公开表示:"DeepSeek是一个非常出色的产品。任何认为通过禁止H20芯片就能切断中国AI能力的人,都是非常无知的。"
这句话既是对DeepSeek技术实力的认可,也是对美国出口管制政策的委婉批评。因为它证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。
技术封锁不仅无法阻止中国AI产业的发展,反而加速了本土替代方案的成熟。

与此同时,华为昇腾、寒武纪等本土AI芯片厂商也在快速崛起。腾讯、阿里等科技巨头开始大规模采购国产芯片。
原本完全依赖英伟达的AI训练和推理场景,逐步被国产方案替代。黄仁勋也承认这一点:"中国公司非常坚定,因为出口管制给了他们这种精神。"
尽管面临市场份额下滑的压力,英伟达并未选择"彻底放弃"中国市场,而是采取了一种复杂的"三重押注"策略。

在纽约对话会上,黄仁勋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观点,美国的AI政策应该回归"第一性原理"。
他说:"政策应该在'保持美国技术领先'与'让世界基于美国技术构建'之间找到平衡。如果目标是让美国技术成为全球AI的基础,那么封锁就是最愚蠢的策略。"
他特别强调AI竞争的核心是争夺开发者,而中国拥有全球约50%的AI研究人员,高校实力强劲、对AI热情高涨。"

不让这些研究人员在美国技术上构建AI,是错误的。"这段话的潜台词很明显,技术封锁不仅伤害了中国,也伤害了美国自己。
事实上这种"反噬效应"已经在多个领域显现。稀土出口管制让韩华集团遭遇致命打击,贸易战让美国农产品出口严重受挫,芯片封锁则加速了中国本土替代方案的成熟。
黄仁勋的警告并非危言耸听:"伤害中国的事情,往往也可能伤害美国,甚至更严重。"

今年7月,黄仁勋在接受央视采访时曾表示"美国政府已批准H20出口许可,这是非常好的消息"。
但直到现在,仍然没有合规的H20芯片进入中国市场。这背后是美国政府内部的分歧,还是技术层面的障碍?
黄仁勋说的"额外惊喜"何时到来,他在对话会上表示,所有股东预测都默认中国业务为零,"若有新进展都是额外收获"。
这种表述既是对现状的无奈,也是对未来的期待。但这个"惊喜"会是政策松动,还是技术突破?

中国AI市场会实现"100%自主"吗,从"95%英伟达"到"60%英伟达+40%国产",中国芯片产业的自主化进程正在加速。
可以确定的是,英伟达2025财年在华收入171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,但占比已连续三年下滑。
从95%到0%的市场份额变化,不是一夜之间的崩塌,而是政策与技术博弈的必然结果。

结语
英伟达的"中国困局",终究是这个时代的缩影。
500亿美元市场、150万开发者、4000名员工,这些数字的未来走向,将决定的不仅是英伟达的命运,也是全球AI产业格局的重塑。
从归零到"惊喜",黄仁勋还要等多久?我们拭目以待。
配资交易软件,配资知识门户,配资加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